目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方法有待优化,专门针对非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研究刚刚起步。基于525家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样本数据构建了修正的BP-KMV模型,并依此实证分析了某市150家非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据,剖析信用风险误判的原因,优化指标体系以降低模型的误判率。实证表明,该模型较好地预测了非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行为;加入优化指标后,模型误判企业数较少,预警效果更优。根据研究结论,在三维结构视角下提出构建信用风险预警立体框架的建议,以期降低非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误判的可能性,提升政府和银行的科学决策能力。
基于2009—2022年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我国各城市推动公共数据平台上线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公共数据开放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公共数据开放能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其结果在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机制研究表明,公共数据开放通过优化政府行为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其中提高政府治理水平、精确政府支持目标是提高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方式。第三,异质性分析表明,公共数据开放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在数字基础设施完善和技术供给充足的地区更加明显。在人力资本禀赋较低的地区,公共数据开放与人力资本对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存在互补效应。此外,在重大事件冲击下,公共数据开放对城市经济韧性存在反应机制。因此,提出深化数据要素公开体系建设、推动政府数字化发展、优化政府行为的建议。
在助力实体经济“脱虚向实”背景下,研究反向混改控制权变更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可为推动混改制度深化及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借鉴。以2013—2023年我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就反向混改民营企业控制权变更为国有企业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民营企业控制权变更为国有企业,可显著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对企业投机动机形成有效抑制,但是这一影响持续时间有限。机制分析表明,民营企业控制权变更为国有企业可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并吸引机构持股的“资源效应”、改善股权结构并减轻盈余管理的“治理效应”进一步抑制企业金融化。异质性检验显示,家族民营企业、多人家族民营企业控制权变更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控制权变更为地方国有控制人、政府类国有控制人以及低壁垒行业的民营企业控制权变更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民营企业控制权变更为国有企业后引致的金融化降低可促进公司回归主业。为此,建议深入推动混改政策落实、营造公平高效的控制权市场环境以及引导企业“脱虚向实”回归本源。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背景下,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顺应宏观背景,将数字技术嵌入传统领域实现技术融合,已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降低实体经济风险的重要力量。基于2008—2022年A股上市公司发明专利引用信息和公司财务数据,实证检验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企业现金流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够显著抑制企业现金流风险。机制分析发现,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能够通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降低经营风险和提高信息透明度三条路径抑制现金流风险;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实产业技术融合对现金流风险的抑制效应在内部产学研合作水平较高、外部行业竞争程度较高和处于高科技行业的企业中更加显著。研究结论揭示了数实融合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为企业进行数字技术创新,实现数实融合提供了参考。
基于信息不对称与交易成本视角,理论分析农户信贷需求不足的原因,以及数字信用刺激农户信贷需求的作用机制,并使用2021年CHFS-SCAU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第一,数字信用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信贷需求,且经工具变量控制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稳健。第二,异质性分析表明,与实际信贷需求相比,数字信用对农户潜在信贷需求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与传统信贷需求相比,数字信用对农户线上信贷需求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第三,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信用通过缓解农户在获取信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获取信贷的交易成本,提高其信贷需求。据此提出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数字信用体系建设、消除阻碍潜在需求转变为有效需求的现实因素,提高手机银行等信贷获取渠道普及力度的相关建议。
近年来,在国家低碳战略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把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理念融入供应链管理中,企业ESG表现是否会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供应商溢出,提升供应商的ESG表现值得深入研究。基于2009—2022年A股上市公司样本,研究企业ESG表现对供应商ESG表现的影响,并探讨企业与供应商的共同股东对二者关系的作用。研究发现,企业ESG表现在供应链上存在溢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企业ESG表现通过“需求倒逼效应”“资金溢出效应”提升供应商的ESG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共同股东对企业ESG表现的供应链溢出效应起到了助推作用。研究结果不仅为企业ESG表现在供应链中的溢出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也对进一步理解共同股东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研究绿色金融对家庭消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家庭生命周期的调节效应,并进一步从家庭所在地区、城乡类别、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差异等视角分析绿色金融影响家庭消费碳排放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可以有效抑制家庭消费直接与间接碳排放。绿色金融对家庭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家庭生命周期阶段而异,呈现初创期增加、成长期抑制、空巢期抑制效应逐渐减弱的变化趋势。在高收入、高学历家庭以及位于城市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家庭,绿色金融对消费碳排放的抑制效果更显著。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可通过促进生产者绿色创新和引导消费者树立环境意识等渠道降低家庭消费碳排放。研究可为针对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特征精准实施绿色金融政策,从而促进消费端减污降碳提供有益参考。
《公司法》在维护小股东合法权益、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等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受传统股东中心主义的影响,公司通常将保护股东权益作为主要治理目标,小股东则可能是不受重视的“次级目标”,而实践中控股股东实际控制公司的现象屡见不鲜,促使小股东权益保护问题受到更多关注。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兴起的ESG则从绿色环保、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视角对公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方向,也为小股东权益保护、员工持股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新《公司法》实施的背景下,从ESG的视角对小股东权益保护进行分析,讨论将ESG体系引入公司治理改革的可行性,以期解决公司治理体系不够完善等现实问题,也为促使公司承担起相应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CHFS),采用OLS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检验了商业健康保险对新市民家庭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商业健康保险对新市民家庭总消费、享受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发展型消费的提升作用最大,在稳健性检验下此结论依然成立;第二,机制分析表明,商业健康保险通过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新市民家庭消费;第三,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商业健康保险对新市民家庭消费的促进作用在低收入组、老年组和健康状况好的新市民群体中影响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商业健康保险对老年新市民群体的享受型消费方面的促进作用更大,对中青年新市民群体的发展型消费促进作用更强。最后,从拓宽新市民保险保障触达渠道、提供个性化保险产品、为新市民提供增值保险服务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从商业保险的视角丰富了新市民消费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债务融资是企业外部融资的重要方式,其融资成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稳定发展。以2007—2023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企业资产流动性越好,债务融资成本越低。机制分析表明,资产流动性通过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和增加股票流动性降低债务融资成本。异质性分析显示,资产流动性对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受企业的成长性和企业信息披露情况的影响。在更换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度量方式、变更企业直接债务变化滞后期、内生性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具有稳健性。研究结论既丰富了企业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因素研究,同时为企业增强资产流动性管理、优化债务成本提供了决策参考。
<正>《金融理论与实践》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主管,中国人民银行河南省分行、河南省金融学会主办的全国货币银行类期刊。连续十次入选北京大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扩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作为金融思想的传播阵地,《金融理论与实践》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金融热点难点问题,刊发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价值的文章。
<正>开启金融理论之光铺设金融实践之路《金融理论与实践》是专业性学术期刊,她立足金融,面向社会,融金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为CN 41-1078/F。探索发展金融理论,服务金融改革实践,反映金融运行信息,展示金融科研成果,培养金融科研人才,鲜明的办刊宗旨引导本刊在金融期刊界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