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论与实践

理论探索

  • 中国股市情绪与农期指数的风险传染和溢出测度

    刘祥东;潘飞;杨玉洁;

    为测度中国股市投资者情绪对农期指数的风险传染与溢出效应,采用一个基于Markov转换的混合Clayton copula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中国股市投资者情绪指数与连豆、豆粕、郑棉、玉米、豆油、郑糖、菜油、棕榈的期货价格指数之间存在Markov转换的两种相关结构状态,在主要状态下呈现弱时变正相关关系;(2)中国股市投资者情绪对上述8种农产品期货价格指数有显著的正向风险溢出效应,并且这些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中国股市投资者情绪和农期指数之间的风险传染机制,并能够为国家政策以及投资者投资决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2022年10期 No.519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2K]
    [下载次数:8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区块链下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风险演化机制

    夏轶群;张梦瑶;

    区块链技术为大数据背景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在解析大数据时代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风险来源的基础上,探究区块链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风险调控的耦合性,进而构建演化博弈模型,研讨区块链下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交易主体的信用策略,并通过Vensim进行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产权权利方按时还款时金融机构所给予的奖励、双方的融资信息共享量、金融机构对于融资信息的接受和处理能力等要素对博弈均衡状态有正向促进作用;同时,对区块链平台信息技术成本、奖惩力度、激励系数以及风险系数等指标的合理调控,促使博弈均衡状态向产权权利方选择“守约”的理想状态演化,从而打造优质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生态。

    2022年10期 No.519 15-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10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科技金融网络主体合作的演化博弈研究——基于银行、风险投资与科技企业三方分析

    徐玉莲;张思琦;郭思迁;

    引入合作成本,构建银行、风险投资机构与科技企业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仿真,揭示科技金融网络主体间联接的微观机理。深入分析合作成本、项目成功概率、股权比例、银行利率及其额外收益等因素对三方建立科技金融网络联接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具有关键作用,项目成功概率对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银行利率对三方合作的影响较小,而银行额外收益对银行参与融资的意愿影响较大,股权控制比例对风险投资机构影响较大。研究结论为推进银行、风险投资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促进科技金融网络形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2年10期 No.519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1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绿色金融

  • 碳金融背景下碳排放权质押融资的法律风险及其规制

    金曼;

    碳排放权质押是一种新型的绿色信贷模式,该模式已在多地成功落地,但也可能存在潜在的法律风险。采取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等研究方法,重点对碳排放权质押的质权效力风险和质权实现风险展开探讨。质权效力风险包括碳排放权法律性质的不确定性,以及碳排放权质押融资在设立、公示方式上的制度缺失;质权实现风险则表现在碳排放权价值减损、碳排放权重复质押和质权实现方式不足方面。对此,从制度设计上,应基于碳排放权的私权本质和权能构成,明确碳排放权作为独立的准物权类型,并将其纳入质权客体的范围,以消解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的合规困境。同时,从统一质押登记平台和强化质权实现途径两个维度,构建碳排放权质押融资法律制度,为推动我国碳金融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2022年10期 No.519 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7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银行管理

  •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传统模式比较与数字化转型发展研究

    欧阳文杰;陆岷峰;

    小微企业的融资获得情况与其实际需求不相匹配,在新冠肺炎疫情和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研究发现,小微企业的资金实力较弱,虽然在融资过程中面临一些制约,但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已得到逐步改善。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的小微信贷模式发现,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的核心思路在于平衡收益与风险,关键要点在于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整合现有资源对小微金融的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重新认识小微客户并建立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从供需两端入手建立多层次的小微金融生态体系,以及深化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在小微金融供需生态中的应用。

    2022年10期 No.519 4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20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9 ] |[阅读次数:1 ]

证券保险

  • 资本市场开放与尾部系统风险——来自A股“入摩”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张旭;王宝珠;

    我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是我国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的重要标志。首先运用SJC Copula方法提取个股与市场的极值相依结构,然后基于A股“入摩”这一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DID方法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股票市场尾部系统风险的非对称影响。研究发现,A股“入摩”提高了标的个股左尾系统风险,而对标的个股右尾系统风险的影响不具有显著性。进一步分析发现,A股“入摩”初期会增加我国股市的暴涨暴跌风险,但后续A股“入摩”增加尾部风险的负面效应不再具有显著性;而且股票定价效率和公司治理水平在A股“入摩”提高标的个股左尾系统风险的关系中均存在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研究既丰富了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理论研究,也为我国积极推进A股纳入MSCI指数提供了理论支持。

    2022年10期 No.519 57-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融资融券业务对我国股票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研究

    冯采;魏冬;

    从国内外文献梳理开始,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发展现状和融资融券业务影响股市定价效率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其次,基于双重差分(DID)模型,以沪、深两市A股市场的所有股票为研究对象,选取2009年10月22日至2020年8月19日为研究期间,分别从股价特质信息含量和股价对新信息的调整两方面,实证检验了融资融券业务发展的各阶段对股市定价效率的影响,发现其仅在发展初期的少数指标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余时期无明显影响或出现了与理论预期相反的负面影响,总体来说,提高定价效率的效果可能相当有限。再次,对实证结果与理论预期不相符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022年10期 No.519 69-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7K]
    [下载次数:2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市场操纵对股票收益率偏离的影响研究——基于事件研究法视角

    李梦雨;叶梦妃;

    选取2014—2021年证监会公开做出处罚的市场操纵案例作为样本,以超额收益率作为基础度量指标,利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市场操纵对股票收益率偏离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市场操纵对上市公司股票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影响持续时间较为短暂,这说明我国投资者跟风投资行为在降低,市场有效性在提升。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操纵时长不同、股权性质不同、板块不同的情况下,市场操纵对股票收益率偏离的影响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操纵时间越长的股票收益率偏离程度越大;非国有企业股票收益率偏离程度比国有企业大;创业板市场股票收益率偏离程度最大,原中小板次之,主板市场波动最小。因此,监管机构应加强监管非国有企业和创业板市场中的操纵行为,加大对操纵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防范金融风险,以实现股票市场的有效运行。

    2022年10期 No.519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9K]
    [下载次数:3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2 ]
  • 我国耕地地力指数保险的实践探索与推进策略

    陈新建;谯显迪;

    耕地地力指数保险是通过保险机制开展耕地地力保护的重要举措,对激发农户耕地保护积极性、强化我国耕地保护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分析耕地地力指数保险的理论机制基础上,基于上海、广东、浙江、河南等省份开展耕地地力指数保险的试点情况,归纳总结了我国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在实践探索中的经验成效与制约因素。研究发现,耕地地力指数保险在试点实践的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耕地地力保护作用,试点地区在保险方案与运行模式、保险工作机制与协作、保费补贴分担与服务创新等方面积累了实践经验,但也存在产品设计不充分、保费补贴资金不足、农户参与不高等问题。据此提出进一步完善耕地地力指数保险产品设计、优化保费补贴机制、提升保险科技运用、加强保险产品宣传、完善顶层设计等政策建议。

    2022年10期 No.519 9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6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信托租赁

  •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借助财产权信托实现破产隔离功效的问题研究——基于实践场景与案例分析的视角

    王宁;

    财产权信托的破产隔离功效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通过政策、理论及实践研究,总结出当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借助财产权信托的实践场景主要包括破产重整企业“两非”“两资”资产剥离和存量债权资产重组两大类,进而对具体案例分析发现:(1)合法设立财产权信托是保障破产隔离功效的前提;(2)财产权信托能够实现对问题资产的主动管理;(3)财产权信托的非标性特征是决定财产话语权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注重财产权信托设立的合法性,维护委托人正当的救助性行为以及拓展基于财产权信托的多方合作渠道等建议。

    2022年10期 No.519 102-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1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法律构造中的主体适格问题研究

    王众;李体欣;

    土地信托财产是土地经营权。在乡村振兴视阈下,信托当事人主体适格问题是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法律构造争议的焦点问题。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的委托人应包括:农村承包经营户“、四荒地”等农村土地的其他承包经营主体以及从前述两类承包方手中流转到土地经营权的合法主体。在农户信托委托人身份淡化时,可通过委托代理合同的桥梁功能保障农户利益。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受托人不应只局限于商业信托公司,还应包括其他具有农业经营能力或者资质的法人和自然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信托受托人的代理人,也是流转土地实际的经营者,应构建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受托人的代理人选任机制。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受益人资格由信托目的确定,信托目的与委托人身份有关,农户不是唯一受益人。在信托模式内部,可考虑设立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监察人、受益人大会等制度保障农户利益;在信托模式外部,可考虑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信托农业保险制度分担受益人可能遭受的损失。

    2022年10期 No.519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金融理论与实践》选题指南

    <正>《金融理论与实践》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主管,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省金融学会主办的全国货币银行类期刊,连续九次入选北京大学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多次被评为“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2022年10期 No.51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欢迎订阅2023年《金融理论与实践》

    <正>《金融理论与实践》是专业性学术期刊,她立足金融,面向社会,融金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国内统一刊号为CN 41-1078/F。探索金融理论,服务金融改革,拓展金融业务,反映金融运行,展示金融成果,培养金融人才,鲜明的办刊宗旨引导本刊在金融期刊界独树一帜。

    2022年10期 No.519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